5年前的冬天,姑蘇城內下起了鵝毛大雪,一夜過去,路面上、房頂上、樹梢上悄然堆起厚厚的積雪。一純還記得,當時我們在拙政園前找到了一家茶館,門牌上寫著“昆曲、評彈”,我很欣喜,以為終于可以圓夢——聽一場昆曲,誰知這家茶館正休假停業。

而5年后的這個暑假,我終于得償所愿了!

這個欣賞昆曲的攻略我得分享給大家:

蘇州,有很多的茶館飯店都有提供昆曲、評彈甚至古琴表演,但是價格參差不齊,演員的功力同樣參差不齊。

飯店內的昆曲表演,通常唱一個經典詞牌就結束了。圖中演員唱的是《牡丹亭·皂羅袍》

而在蘇州昆曲劇院看折子戲的話,100元一個位子,一個下午三場折子戲,足夠大家慢慢欣賞了。昆曲劇院上演的是經典的折子戲,那些青年演員都是科班出身,觀眾也是專門來欣賞的,整個氛圍不會像飯店一樣吵鬧。

這還得虧我認識了一位蘇州本地的教授,是他告訴我這個途徑的。有需要的朋友記得提早預約,因為這種固定演出是小場,戲票份額不多。我當天去前臺拿預約票,看到三個女生想買票都被告知戲票售罄,可見預約還是很必要的。

您道我為何這么喜歡昆曲?

其實說得確切點,我對所有傳統的事物都很感興趣,比如經典、書法、古琴、古裝和戲曲。

粵劇著名劇目《帝女花》

我原本還不知道昆曲咧——因為我是廣州人嘛,第一個接觸的戲曲劇種是粵劇——我在查找粵劇由來的時候,發現它在明清時吸收了昆班、徽班等其他劇種的風格而形成的,這時我才第一次認識到了被譽為“百戲之母”的昆曲。

我在參觀蘇州昆曲博物館時了解到:昆曲,起源于元末的昆山腔,是中國最古老的劇種。

我聽過昆曲、京劇、粵劇、潮劇和黃梅戲,若說其中氣質最溫文爾雅的,還真是非昆曲莫屬。與京劇、粵劇等熱鬧活潑的劇種相比,昆曲不愧為“百戲之母”,它似一位端莊智慧的大青衣,舉手投足盡顯古韻風流。

昆曲青春版《牡丹亭》沈豐英 飾 杜麗娘

而它的“古老”恰恰將其與其他劇種區分開來,這種特質,正是當代年輕人心馳神往的。

別瞧那水磨腔悠悠揚揚,好似不夠鮮明爽快,但是,昆曲的一切制度都是嚴謹而適宜的。看著演員秀口半張,觀眾誤以為吐字輕松,細聽之下,每一個字的節奏長短與力量強弱都是十分講究的。如果沒有這樣的遵循古意,昆曲怎么能有這樣的感染力——臺上水袖一揮,臺下夢回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