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一刀談京劇名家之張君秋

民國二十五年(一九三六),北平“正言報”舉行了一次四小名旦票選,張君秋名列第二,首名是岀身富連成科班的李世芳,三名也是富連盛科班的毛世來,另一位是北平戲曲學校的宋德珠。這時的張君秋與毛世來最小,一個年十五,一個十六,都以童伶入選。說起來,張君秋成名甚早,享譽最久,名也最隆。

按張君秋于民國九年(一九二零)十月十一日生在北平,原籍江蘇丹陽,本姓滕名家鴻,父親聯芬是當時京城某一機關的職員。據張君秋晩年寫的回憶說,他的父母因戀愛而結合,在外婆家極力反對之下,鬧得脫離家庭。母親張秀琴是河北梆子班的青衣旦腳,后來,父親過世,張君秋小小年紀便跟著母親的戲班闖蕩江湖,耳濡目染,環境導引,自小也就隨母親在臺上的需要,不時上臺搭配個孩子的腳色。他之所以一直隨母姓,正因為他的長大成人,完全歸功母親的勞瘁。張君秋是第二,他還有個哥哥。

說起來,張秀琴是十分的不情愿讓孩子再吃戲飯的,但終因環境的窮困,為了衣食,不得不再送家鴻去學戲。

但是她不肯送到科班去。張君秋在《我的少年時代》一文中,有一段詳盡的敘述:“母親是心疼我,她知道科班“打戲”的規矩,學生稍有越軌之處,就要“打通堂”,株連無辜,還得立下“走失逃亡”打死勿論的字據。在廣和樓(富連成場地)母親又看到那些小學生一個個面黃饑瘦,穿著小棉襖,共同使一個大湯鍋的水洗臉,臉也洗不干凈,挺心疼。想到我身體底子差,就不忍心叫我受那份罪,考慮在三,決計不讓我去富連成了?!笨墒?,這孩子不但跟著母親東奔西跑走碼頭闖江湖,總在戲臺上翻滾,遂養成了些演戲的興趣,平時也愛在街頭聆聽留聲機(話匣子)播出的戲劇唱段,他早就學會了生旦凈丑的歌唱。張君秋說他十歲上下時,學唱劉鴻聲的“三斬”(斬黃袍、斬子、斬一課)“一碰”(碰碑)都很拿手。兼之,他母親一個人來支撐這個家(還有舅舅也死了,外婆也得撫養)學又上不起,除了送孩子去學戲,別的已無路可送。看到孩子對戲極其愛好,五角錢買來的胡琴,成天的鋸、卻也鋸出了調子來。他媽看著他竟然熱衷這一行,這才決定讓家鴻這孩子去學戲。既然不送富連成,只有寫給私下授徒的師傅。

可是,寫給私下授徒的師父,也得先講好條件,訂立契約。通常的契約規定,一是學戲的年限。在七年之內(未出師時)學生演戲的收入得在契約上訂上幾分之幾,交給師父,若是吃住都在師父家,在未出師的年限之內,學生演戲的收入,就得全部由師父收支,學生方面是不能過問的。甚至出師之后的幾年之內,也得孝敬或奉養師父多少。 如不是這樣投師,就得按月奉上“月規”費。這些行規,張君秋的母親是很清楚的。

經鄰居李老先生(老旦李多奎之父)的介紹,先到唱青衣的律佩芳家去學。由于無力按月交付月規錢,引發了師傅師母吵嘴,張君秋走到門口聽到,便不敢進去。從此不再去律老師家。后來,再經李多奎先生介紹,到李凌楓家中去學,這時的張君秋已十三歲了。

說起來,張君秋正式投師學戲,比當時一般考入科班的學生,在年歲上要大好幾歲。再說,李凌楓是票友出身,他原來學醫,江蘇嘉定人,私淑程派,決定投入戲劇這一行,遂又拜列王門,成為王瑤卿的弟子。

但李凌楓下海后,并不風標,唱了幾年,便走下舞臺,挎著一把胡琴,騎著腳踏車,今東家明西家,專門以教戲為生。張君秋投向李凌楓門下,先是交月規,也像一般學戲的票友一樣,交月規定期到老師家去,但李先生的這類學生很多,加之張君秋的月規錢比別人少,每月六元只交一半作為對親鄰優待,當然,在學戲的效果上,自也打了折扣。去了幾個月,連一出戲也沒有學到,只學了兩句“引子”,這樣下去,能學到什么呢?

張君秋的母親挺著急,又經過李先生父子一番商議,遂決定把君秋寫給李凌楓作“手把”徒弟。但是,張媽媽還是不肯訂“全寫給”的契約,因為兩家毗鄰,不必住在師家,算每天早去晩歸,吃穿自理,從孩子登臺演戲有收入之日算起,七年之內,所有收入,交師傅一半。演戲所穿的行頭,悉由家長或本人自備。就這樣,張君秋的第一位戲劇師傅是李凌楓。

張君秋正式以字據寫給李凌楓為徒,已是民國二十三年(一九三四),不到三年,就膺選為四小名旦之一,名次列在第二,凌駕毛世來、宋德珠之上,可以說另三人都是科班畢業,第一名李世芳的年齡,長于張君秋十歲。一位正式學戲還不過三年的學徒,竟能儕入四小名旦之列,且名在第二,自可蠡知張君秋在舞臺上豐神是多么的誘人。但報方的新聞,還是附加上“童伶”二字,在張君秋頭上。

當然,張君秋的優越條件,一是扮像好,二是嗓音好,古云:“悅目之色之為美,悅耳之聲之為美。”,青年時代的張君秋,扮像確實秀麗而清雅可人,嗓音之甜潤醇厚,良非一般可倫。這些,悉歸之天賦。

按說,男孩子都得經過變聲,戲家的行話謂之“倒嗆”這一階段??墒菑埦锏锰飒毢瘢f:“所幸的是,我的嗓子變聲期很短,幾乎是沒有覺得怎么樣,就倒過嗆了。所以我免受了一段倒嗓之苦?!?/p>

張君秋的開蒙戲是《花園贈金》(《紅鬃烈馬》中的(一折)),是西皮腔,繼著學《二進宮》是二黃腔,再進一步學,《女起解》,其中有大段反二黃,會唱《女起解》再學《祭江》,就容易了。除正工青衣之外,也兼學昆曲以及花旦與刀馬旦,甚而武旦戲都得學。到了第一次登臺演出,已是民國二十二年(一九三三)十四歲了。

首次登上在北平王府井的吉祥戲院,戲目是《女起解》,那天的戲是全部《紅鬃烈馬》而且是師傅出面組織的一場“借臺演戲”張君秋竟然一炮而紅。

由于張君秋的扮像秀麗,觀眾中有人堅信是個坤腳,居然打起賭來。公評是:“這孩子的嗓音、扮像都好,前途是光明的?!毖萃曛?,師傅與母親都展現著笑臉來照顧他。親鄰們也無不前來賀喜。張君秋也興奮地向媽說:“娘,這回咱們該換換肩了,往后這個枷(家)該我替妳扛了?!笨墒菑垕寢寘s不這樣想,卻回答孩子說:“換肩?孩子啊!九九八十一關,你才過了第一關,離唱戲掙錢還遠著呢!”

自從第一次登臺得到好評之后,一直受到觀眾的恭維,口碑載道,佳評不時見報。且又膺選上四小名旦。這時,李凌楓就有意為之謀取頭牌的戲份,籌謀挑班演出。好在他母親是本行中人,知道行中的門道,希望孩子再在臺上磨煉幾年。行家們對于挑班一事,自己如無藝術上之壓倒眾人的強勢,可是不易挑得起來的。因為戲劇是群體組成的綜合藝術,任何一出戲都得由多種行當的腳兒搭配,不是一個人可以出類拔萃得出來的。這事搬出王瑤卿先生出面,才按下老師李凌楓的主張。于是,張君秋以二牌的名次,先后在雷喜福、王又宸、孟小冬、譚富英、馬連良等大腳兒班社中張君秋的京劇名段欣賞,搭班演了數年,才開始自組“謙和社”自挑演出。

行話對于腳兒搭班演出,有句行話叫“搭班如投胎”,這話意謂著演員每搭一次班,就得重新脫胎換骨一次。凡是有創造的頭牌腳兒,雖是同一出大家都時常貼演的戲目,他們在唱念作表上,都有各自的詞兒,各自的身段,搭配的腳兒就得遷就主腳的唱念與作表,在演出時,就得重學一次。不會的戲,不用說了,得重新學,會的戲,也得重新學。所以張君秋述說他搭班時得到好處是“首先,可以促使我得到更多的學習,擴大我上演的戲目,熟習更多的戲路子。如雷喜福的班社里,他經常演出的戲目有《法門寺》、《審頭刺湯》等戲目,我必須會這些戲目中的青衣表演。在王又宸的班社里,他經常演出的有《四郎探母》、《二進宮》等,我又得把這些戲目的戲學會。在孟小冬班社里,她經常演出《御碑亭》、《四郎探母》,我也得學會這些戲目的青衣。在譚富英的班社里,他經常演出的有《紅鬃烈馬》、《桑園會》、《梅龍鎮》等,這些戲里的青衣我都得學會。在馬連良的戲班里,我得學會馬派戲目中的《四進士》、《打漁殺家》、《青風亭》、《甘露寺》、《蘇武牧羊》、《三娘教子》、《二堂放子》、《春秋筆》、《串龍珠》等戲目中的青衣。這里有不同的戲目,也有相同戲目不同路子的表演,我都得適應?!彼綆дf:“所幸的是,我有一位被內外行一致公認的”通天教主“王瑤卿先生,他始終如一的孜孜不倦地教授我,幾乎所有的各種同老先生配的對兒戲,都是經他教給我的。”

作為一個二牌旦腳,不但要給主腳配戲,兼且還得獨挑演出的戲目,還得學刀馬旦這一行當。不然,像《虹霓關》、《樊江關》、《穆柯寨》以及《能仁寺》、《得意緣》等戲,都得會。都是王瑤卿先生教授給他的。

在他年方十六歲的那年,尚小云先生看了他的演出,主動地要給張君秋說幾出戲,如尚派的《乾坤福壽鏡》、《漢明妃》都傳授給他。十七歲那年,在上海演出,正在上海寄寓的梅蘭芳先生看了他的演出,也主動地把他的本戲《鳳還巢》與《霸王別姬》傳授給他。之后,又向武旦閻嵐秋、朱桂芳、張彩林學刀馬旦,又向馮子和、鄭傅鑒學昆曲。他說:“這一切,都是我搭班六年左右的時間里學來的?!庇终f:“我想,如果我不是搭班唱二牌,我是不會有這么多的機會向這么多的名家請教的?!?/p>

民國三十年(一九四一)張君秋二十一歲,他的“謙和社”成立了。開始自作老板挑班演出,終于達到了獨挑大梁的意愿。實則,張君秋的舞臺藝術,其成就在唱念上,并不在作表上。雖然,袁世海論及張君秋在舞臺上的演出形像,說:“……我們看他主演的《望江亭》、《秦香蓮》、《狀元媒》、《西廂記》等戲中,既有梅派之韻、程派之風,又有尚派之規、荀派之矩,在他所創的新腔中,甚至不乏老生、花臉的腔和西洋古典歌劇的旋律。但是又都在似與不似之間。我們常說要集前人之大成,君秋賢弟則是當之無愧的?!鞭裰Z意,還是專注在唱腔上的。

聽起來,“張腔”委實嫌媚俏麗,他的甜潤嗓音是天稟,幾乎沒有經過“倒嗆”這一過程。董維賢先生在其所著《京戲流派》一書中,論及張君秋時,特別提到他的唱,說:“張的嗓音得天獨厚,‘倒嗆’變嗓僅僅數月之期,就完全恢復。他的高中低音,全能運用裕如,而且在花甲之年,演唱《女起解》、《龍鳳呈祥》、《望江亭》、《西廂記》等,仍不減當年,這是很難得的?!闭摮?,“張腔”之所以風靡,誠應歸功于他那一條天稟的佳嗓,良非一般中輩旦腳者可以比得了的??梢哉f張君秋的天稟歌喉,其情韻應是繼梅蘭芳先生之后出現的唯其一人。

不過,中國戲劇的藝術,歌舞并重,歌,講究“唱念”,舞,講究“作表”,在武戲方面,還要講究“作、打”,配合上文戲的“唱念”來作統一論斷出的成就,方是定評。那么,若從此一戲藝標準來論斷張君秋的舞臺藝術,則張君秋只有“唱念”上的“張腔”出乎林表,他的“作表”則在時人之下;“作、打”的武藝,更無足論矣!

由于科技發達,劇藝之舞臺演出,不但可以錄制音響,兼且可以錄制影像,歌舞兩大藝術動態,都能留下來,以資耳聽目視。不是半世紀以前的時代,只能留聲不能留像。是以今之戲迷,對于劇藝人員的歌舞藝術,既能聽得真,也得看得明。是以今之劇戲藝欣賞者,在錄像上看到張君秋在舞臺上的唱念。作表之藝術演出,無不認為張氏的“唱念”好聽,其“作表”則不好看。

斗桶之身,月滿之靨,呆滯之眉目,遲鈍之手足,真是“還與韶光共憔悴”矣!去其青年時代之月容花貌、潭眸秋波,怎能以千里計耶?

雖自述曾向閻嵐秋(九陣風)朱桂芳(此二人乃三十年代之名武旦)習武,時已年十五六,骨骼硬了??!終究不是自幼坐科出身,演員在臺上之基本功,不夠磁實,影響了他在臺上的作表。

再說,觀其臺上豐采,抵《秦香蓮》時代,即已遠不如其在香港與馬連良合作演出之《打漁殺家》與《梅龍鎮》可以并論。有錄像可征者也。

究其實,殆亦工之未達。比之程、荀二家,雖其容顏老去,體態失去,喜其工厚、藝深而技高,作表之長,遮乎其短矣!

君秋乏此長技,未能補歲月之斑剝,說來憾焉!

論其藝,良未能與四大名旦并論,斯我之說。

張君秋說他開始嘗試著去創制新腔,在成立“謙和社”時期。說:“我編新腔,在開始邁步時,采取較為謹慎的態度,僅在我所學得的傳統唱腔基礎上,根據感情上的需要,在個別的行腔之處略加變化?!彼炫e《大登殿》的二六中那句“先前道他是花郎漢,……”其中“花郎漢”三字的行腔,傳統的唱法比較平直,為了揭示一下王寶釧內心深處對薛平貴一往情深的細膩感情,我把這段腔延長了一板,加入了一節較為起伏的旋律進行演唱。王瑤卿聽說張君秋也創新腔了,就不高興地質問他:“君秋,聽說你也創新腔了。?”經過張君秋的一番解釋,方始得到王老師的認可。

那時,創新腔的演員很多,大多是只求花梢,不講“曲情”,經過王老師的認可,這才循應著劇情、人物來硏究腔調的旋律變化。他說:“自一九五六年開始,我陸續創造,排演出《望江亭》、《珍妃》、《狀元媒》、《楚宮恨》、《西廂記》、《詩文會》、《秋瑾》、《秦香蓮》、《趙氏孤兒》、莊姬公主等新編歷史戲目?!保ㄟ€有以后(又)編的現代戲《年年有余》《蘆蕩火種》等)。對于新編戲目的演唱,他的藝術觀是:“我體會,創演一個新劇目,首先要對這個劇目中具體人物的思想、性格、身世、處境,去做細致的分析、體驗,才有可能在藝術上做出創新。”

張君秋在創造他劇中人物的聲腔,是依據劇藝的學理進行著的。

他編創新腔,先去認知他擔當的那個劇中人物,譬如《望江亭》的原著,乃是元朝大戲劇家關漢卿的作品,譚記兒是一個古代富有傳奇色彩的婦女形像,年輕貌美,但丈夫已故張君秋的京劇名段欣賞,又經常受到縣令兒子的糾纏,這才躲到尼姑庵去修行,旨在躲避。但她既有才學又有膽識,敢于自主命運,大膽地選擇了新的對像。新對象是位潭州的太守,險些被楊衙內的假造圣旨害了性命。全靠譚記兒的智慧破了這一招。他認為傳說的表演形式,已經不適于用來表演譚記兒這個新的藝術形象,遂在聲腔上,作了徹底新創。

譚記兒出場,如按劇情,按照著戲的傳統規格,很可能先打引子、念詩,報家門。或是打小鑼抽頭上,胡琴起長過門,唱四句慢板上。張君秋認為這一表演程序,很難給觀眾一個鮮明而突出的形象,遂創意了四平調唱上。

獨守空嶂暗長嘆,芳心寂寞有誰憐!

孀居愁苦淚洗面,為避狂徒到此間。

這樣上場,雖也等于唱上,唱四平調與唱慢板,分別并不大,但是,張君秋在四平調的唱腔上,作一特別處理,居然把例常平鋪的四平調,在最后一句的收尾腔之前的“為避狂徒”四字,來了個翻升八度的高腔,兼且在翻高了前四字之后斬斷(即頓然一停),加上一聲小鑼(大大大大臺),再接唱最末三字“到此間”。聽來,真是別致極啦!

這種陡然翻高八度音的唱法,委實是“四平調”所不曾有的。他說這腔是從老生的西皮導板翻高的唱法,變奏到這里來的。但在《西廂記》的“琴心”一場,寫有大段的四平調,則是另行設計的唱法,使之適合崔鶯鶯在劇情中的內心情愫。

《西廂記》的這場“琴心”的四平調,詞語很長,前一段十言八句,用中東轍歌之,末句轉慢,后一段換江陽轍,又是十言十二句,茲錄后段如左:

莫不是步搖動釵頭鳳凰?莫不是裙拖得環佩鈴鐺?

這聲音似在東墻來自西廂。分明是動人一曲鳳求凰。

這蕭寺何時來巨匠?把一腔哀怨入宮商。

那里是鶯鶯肯說謊?怨只怨我那少誠無信的白發娘。

將我鎖在紅樓上,外隔著高高白粉墻。

張生哪!即使是十二巫峰高萬丈,也有個云雨夢高唐。

張君秋對于鶯鶯的人物分析,說:“她出身于豪門權貴,是一位自小受過封建道德教育很深的相小學姐,雖然她對自己的姻緣有著美好的向往和追求,但這需要經過種種復雜的內心思想斗爭的一段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她的言談舉止都是十分內在、含蓄的?!彼运谶@兩大段四平調的歌詞上,創造的旋律節奏,著眼的是表現鶯鶯這時內心對母親的毀約賴婚之無限哀怨。另一方面也表現了鶯鶯內心對美好婚姻的憧憬。然而,她在那個時代里,也只能在內心中向往,行動上卻遲疑不決,只能隔墻聽琴,聊解愁煩。在曲詞上如此寫,在聲腔上也如此歌,遂采用了四平調的低沉婉約之基調來鋪敘它。直到最后兩句“即便是十二巫峰高萬丈,也有個云雨夢高唐?!币月愿叨肿叩偷穆暻?,來表現鶯鶯欲抗而無力的內心。而且告訴聽眾說:“我在處理這兩句唱腔時,幾種起伏,最終還是翻落在低旋律上,揉進一些昆曲中較為纏綿的曲調因素作迂回行進,結束這一唱段。”

張腔的劇目,最為風行的是《狀元媒》,聽來,這戲的西皮與二黃,都有極其瑰麗俏致的聲情悅人,蕩氣而回腸。

《狀元媒》這出戲的唱段,最受戲迷們贊賞的,是這么先后兩段,一是西皮南梆子《天波府忠良將宮中久仰》,二是二黃三眼,《自那日與六郎相見》。唱詞錄于左:

天波府忠良將宮中久仰,聞是虛、見是實名不虛揚。

怪不得使花槍蛟龍一樣,喜愛他重禮節并不輕狂。

將門子無弱兵古語常講,細看他一表人材相貌堂堂。

我終身應托在呀他、他的身上,男和女怎交言令人徬徨。

大將軍你與我山下瞭望,珍珠衫賜將軍好好保藏。

到龍棚憑此物評功受賞,若功成名就你要去求那八主賢王。

唱詞共十二句,句子雖是十言句型,但卻循情增加,而切入音樂旋律時,不時小停暫歇,中間鑼鼓點子與胡琴過門,聽來,真是表達(歌出)了柴郡主這位待字閨中的纏綿情愛之心理描寫。

頭一句“天波府忠良將宮中久仰”是導板轉原板南梆子。這句導板在音樂的處理上,委實是皮黃戲的音樂新創,其旋律節奏,既不像南梆子導板,也不像西皮原板等旋律的導板,用沖頭點子起胡琴過門。起唱“天波府忠良將”這句導板,到下四字“宮中久仰”切入南梆子的原板旋律,歌者以平常語氣的聲情分三段來唱南梆子原板的頭句前六字“聞是虛,見是實”一頓,音樂休停兩拍,再來接唱“名不虛揚”。音樂的步子,輕輕巧巧地邁進了南梆子的旋律轍道中奔馳矣!

戲家張建民先生說:“從譜例中可以見到,開始他沒有用“導板頭”,而是用“沖頭”接“撕邊一鑼”,再接幾個小節過門,引出導板。而這句導板的后四字(宮中久仰),又很自然地轉入南梆子(旋律)?!庇终f:“開板(或稱引奏)和過門,也都是京戲唱腔的重要組成部分。張君秋同志在唱腔中所用的引奏或過門,總是以內容出發,可要可不要的就不要,可多可少的則少用,盡量避免俗套,以達到時濃而不落俗,新穎而不怪誕,連起來順暢,聽起來感人?!?/p>

這一大段南梆子,還有不少句新穎而鮮靈的旋律,值得我們一聽再聽而百聽不厭。如:“怪不得使花槍”停歇五拍,加一聲大鑼,再接唱下面四字“蛟龍一樣?!痹俪健凹毧此毙沙鲆粋€婉轉的長腔,停五拍,身段中加一聲小鑼,再接唱“一表人材、相貌堂堂?!痹偕矶魏蟪拔医K身”略歇數拍加念白“應托在呀!”接唱下半句“他、他的身上,”長腔后加一聲小鑼,再接唱下句“男和女怎交言令人傍徨?!薄襁@類別致的唱腔,在以往的皮黃腔中,誠然是少有的。

至于另一段二黃三眼“自那日與六郎姻緣相見”一大段,其中有四句“但愿得”的第四:“但愿得八主賢王從中周旋、早成美眷;掃狼煙、叫那胡兒不敢進犯、保叔王”之“錦繡江山”四字,翻高拖腔,委婉情致,動人肺腑。

還有另一段西皮導板轉二六,音樂與歌唱的旋律節奏之新穎別致,也是《狀元媒》一戲的聲腔佳奏,限于篇幅,此處略之。

張君秋之所以在歌唱上,有其畫時代的藝術獨創,正因為張君秋的歌喉有其獨得的天稟。硏究張派聲腔的張建民先生說:“張君秋同志的嗓子特別好,他的音域寬廣,能唱有個半八度,即從小字組的A到小字三組的C3,共十七度之寬,他的低音區飽滿清晰,中音區甜美柔和,高音區清脆明亮。他的這些特點,從童年到現在,幾十年基本未變,這情形在藝術上,是難能可貴的?!庇终f:“他有一副好嗓子是一個方面,但更重要的是他同時掌握了一套富有藝術的演唱方法。他這套獨到的演唱方法,決不是天然而生,主要的是他從童年期,在良師的指導下,經過不斷的藝術實踐,多年苦練、揣摩而形成的?!边@番話,誠堪作為張派的唱腔藝術之成功的論。

話再說回來,張君秋的《春秋配》,聽來,無論歌詞的更改,唱腔的旋律,都不如梅先生的老詞合理,聲腔有味兒。梅派的《春秋配》循應原本的老詞延襲下來的,“出門來羞答答把頭低下,不由人一陣陣淚如雨麻?!睆埦锔臑樯碓诓≈?,被繼母在父親出門經商去后,就喊姜秋蓮出來,逼她到郊外撿柴。這出戲很長,梅蘭芳當年與楊小樓合演此劇,分兩天演完。撿柴遇見李春發賜銀一錠回來,緊接著的戲是奶母陪同秋蓮出走,夜中遇見強人侯尚官,還有不少路上的困苦戲要演。若是姜秋蓮在“病懨懨身無力難以掙扎”,后段的故事,姜秋蓮就不能演了。可能張君秋不知《春秋配》一戲的全本故事。

說來,算得張派唱腔藝術中走在弱勢上的一個小小環節。

張君秋于一九九七年五月二十七日去世,享年七十七歲。

先后娶妻二人,續娶夫人謝虹雯女士,也是劇藝行中人。有子四人女四人,幾乎全是從事劇藝工作者。

據張建民先生所寫《張派藝術張門后裔》一文中說:“長子張學津(二零一二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卒于北京),是著名馬派京劇演員。次子張學海也是很有成就的老生演員,現在中國京劇院工作。排行老七的張學浩,中國戲劇學院畢業后,分配在浙江京劇團工作,專工老生。曾參加電視劇《鐵道游擊隊》戲組,扮演戲中一位領導干部,與一位美國從事電影工作的小姐結婚,現在美國。季子張學江在北京友誼印刷廠當經理,是位卓有成果的企業家,據說在工作之余張君秋的京劇名段欣賞,也抽暇演出。長女張學敏,專工旦腳,原在北京京劇院工作。女兒張學瑋原在北京京劇院專工老旦,很有功力,但隨著當前市場經濟的變化,已改行從商,現在北京大柵欄一個古玩店當老板。張學華七十年代在北京空軍文工團當演員,主演的也是京劇,后來與上海京劇院一位琴師結婚,現在國外。張學聰原在北京軍區戰友京劇團工作,后來已出國。張學采自幼在香港求學,英語學業水平不錯,現在國外任職。張先生的子女情況,大部分繼承父業,在京劇行中,可謂“京劇世家’。即使現在改行,也是京劇專業的行家里手,影響著周圍的人。前年在北京曾舉行過一次張君秋全家京劇演唱會,張先生協同夫人謝虹雯女士親自帶陣,祖孫三代再加上兒媳女婿上臺表演,個個功力不凡,光彩照人,上座鼎盛,轟動了京劇壇?!敝劣趶埮傻拈T徒,可就數不清了。

入門弟子中的佼佼者,要數薛亞萍、楊淑蕊、關靜蘭、王蓉蓉、張萍等最為人稱道。張派傳人之“十旦九張”氣勢,遍及海內外。

張君秋采訪_張君秋是哪里人_張君秋的京劇名段欣賞

免責聲明:本文系轉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旨在傳遞信息,不代表本站的觀點和立場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如果來源標注有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或者其他問題不想在本站發布,來信即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