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與之緊密相連的一個詞語是國粹,意指一個國家文化中的精華。

在中國,不知道京劇的人幾乎沒有,聽過她的人,也有很多。然而時至今日,還愛著她的人,卻日漸稀少。剛剛搜索了一下,百度的EXO貼吧,粉絲人數3,100,728人,而京劇貼吧,戲迷人數45,893人。一個是韓國的明星組合,一個是身負國粹標簽的國劇,受眾和追捧者怎會有如此懸殊的差異?!其實,很多人并不知道,京劇到底有什么好?京劇到底美在哪里?對于一個幾乎一無所知的事物,自然談不到喜歡不喜歡了。

我雖然喜歡京劇,比起許多資深戲迷票友的執著求真卻差了許多,對京劇只能算是略有所知,只能努力用自己粗淺的認識,來講述自己看到的京劇之美。

京劇之美,美在博大——

眾所周知,二百多年前的四大徽班進京,開啟了京劇的生長之路?!啊眨▌。?、漢(?。﹥烧{合流,互相融會吸收,再加上京音化,又從昆曲、弋腔、秦腔不斷汲取營養,形成終于形成了一個新的劇種--京劇……”若要尋根溯源,詳解京劇的起源發展,我沒有那么詳盡的了解,很難說清楚。只是,從京劇的形成卻可以看出,她在成長初期,廣泛吸收了諸多戲曲劇種甚至民間小調的聲腔曲調、表演形式、劇目基礎、舞臺經驗,加上幾代人長時間的努力,完成了華麗的嬗變,形成了完整的藝術風格,達到了戲曲藝術對國人影響力的巔峰。

評劇的前身是蓮花落,龍江劇的前身是二人轉周信芳經典京劇唱段,越劇的前身是落地唱書。卻沒有哪一個劇種或者曲藝形式,敢稱自己是京劇的前身。京劇,以人喻之,像好學的青年,孜孜不倦的學習、借鑒;以水喻之,像浩瀚的大海,虛懷若谷的吸收、融匯。許多藝術形式在她身上留下了或多或少的痕跡,卻又不得不以虔誠的姿態去仰視她完全超越自己的高大身影。

京劇之美,美在精深——

很多人都說,京劇里處處是規矩,一步不能錯。只是,這規矩,并不是死死框住人的枷鎖,而是嚴謹到細微處的精致。

以行頭為例(行頭指戲曲服裝),京劇舞臺上演員所穿的行頭有著精細的區分和嚴格的規則,都是從人物的性格、身份、年齡、職業、劇情出發設定的。蟒袍、官衣、褶子、帔、靠等等各自有它的表現語言,每一種類又有更加細致的區分,比如官衣又有紅、黑、藍、紫的分類,分屬于不同的人物。這些行頭和妝容、頭飾、臉譜一起,成為一個人物性格、善惡、身份的直接外在表述。當演員踩著鼓點出場時,打眼一看,便知其性情地位甚至所處的情境、背景和心情。比如官員戴的紗帽,包公戴相紗,王延齡戴相貂,一般官階性格正直的官員戴方翅紗帽,奸詐、貪婪的官員戴桃形尖翅,昏庸糊涂或者滑稽喜感的官員戴圓翅。同一個人物,諸葛亮在《出師表》中戴相貂,彰顯其丞相的身份,在《失空斬》中則戴道巾,表現其滿腹韜略和仙風道骨。

京劇界有句話,叫“寧穿破、不穿錯”,就是對行頭規范性的簡明表述。某年的春晚,青年演員王艷演唱《楊門女將》中穆桂英的唱段,按劇情要求,此時楊宗保新喪,演員是穿孝服出場的,在春節晚會的歡慶氣氛中穿孝服顯然不合適,這種情況下就該另選唱段,可是導演偏偏固執的安排演員穿了喜慶感十足的紅色對襟褶子表演,鬧出了大笑話。要知道,京劇演員全身的每一個細節,那可是一絲也錯不得的。

不僅僅是行頭,京劇的每一個點拿出來講,都會是一篇一言難盡的大文章——旦角的妝容和頭飾,青衣、花旦、馬刀旦、武旦各有不同;花臉的臉譜千人不同面,通過揉,勾,抹,破的描繪,展現人物性格命運,完成了美與丑的矛盾統一。凡此種種,不過是京劇表演的外在輔助,京劇真正的精粹——唱念做打的“四功”、手眼身法步的“五法”、各行當的劃分清晰明確、各流派特點鮮明,俱臻化境。程長庚、余三勝、譚鑫培、孫菊仙、王瑤卿、楊小樓、梅蘭芳、余叔巖、周信芳、馬連良……無數京劇人的不懈努力,讓京劇藝術的表演無一處不精雕細琢,無一處不規范凝煉。所有這些,不僅在其他戲曲劇種,甚至在所有舞臺藝術形式中,是絕無僅有的。

京劇之美,美在端方——

“君子端方,溫良如玉?!本﹦【腿缤@樣一位君子。

電影《梅蘭芳》里有一個情節,一小演員在雜亂的小劇場演《貴妃醉酒》,為了嘩眾取寵,做出許多輕佻的身段和表情。在下面看戲的邱如白站起來憤然指責:“知不知道這是梅蘭芳的戲?她表現的高貴美麗的妃子,即使她失意了,也是高貴的,典雅的!她不是粉戲!”

不止梅蘭芳,從京劇形成至今,任何一個正規戲班、院團,都不會演出有失京劇身份的劇目。京劇形成到鼎盛,就一直受到上層貴族甚至最高統治者的喜愛追捧,在優伶地位極其低下的時期,京劇演員的處境顯然要好得多了。也許因此,京劇工作者更加看重自己的身份。不要以舊社會演員的性格、言行瑕疵來詆毀他們,是,他們有人抽大煙,有人擺角兒架子,有人吃戲醋,有人生活奢華。他們始終擺脫不了低下的社會地位,被喝彩和名利包圍的時候,他們會驕傲,會自負,會斗氣,他們的群體并沒有什么政治敏感度,但是,他們有最淳樸的是非觀念,與當時的其他藝人相比,他們少了些討好賣乖的低聲下氣,多了幾分矜持莊重的自尊心;他們少了些唯利是圖的小念頭,多了幾分忠奸是非的責任感。劉趕三在臺上指斥權貴的勇氣,田際云為康梁和光緒皇帝傳遞消息的膽魄,國難當頭時梅蘭芳、程硯秋、周信芳的氣節,和京劇的舞臺展現相得益彰,人因戲而負盛名,戲因人而更生異彩。

《霸王別姬》《白蛇傳》《定軍山》《貴妃醉酒》《群借華》《金玉奴》《四郎探母》《紅鬃烈馬》《鎖麟囊》《玉堂春》《將相和》《鍘美案》……京劇經典劇目不勝枚舉。京劇的舞臺,屬于楚霸王的英雄氣概,屬于白娘子的愛情渴望,屬于諸葛亮的運籌帷幄,屬于金玉奴的善良純真,屬于薛湘靈的古道熱腸,屬于楊家將的拳拳赤心,屬于玉堂春的堅貞不渝,屬于廉頗的坦蕩胸襟……毫不客氣的說,地方戲如友,越劇、黃梅戲、評劇等等,如同鄰家女孩兒,觀之可近、可喜、可愛,而諸如二人轉之類的小調如婢,雖然植根民眾,通俗易懂,卻時刻在偷眼去看觀眾的眼色,不免嘩眾取寵,很難脫離粗俗甚至下流的趣味。與它們相比,京劇端方如君子,正氣如師長,耿直如諍友,可敬可賞又藹然可親,展現的是正義、節烈、忠誠、善良、真情,傳遞的是當世道德準則下的正能量。

京劇之美,美在典雅——

公認京劇是高雅藝術,我卻不喜歡這個“高”字,一個高雅,便與人拉開了距離,京劇從來沒有端著架子高高在上的俯瞰眾生。即使她曾經是滿清宮廷和所謂上流社會的最愛,她也從來沒有離開過普通民眾的視線,她從來都不是孤獨的陽春白雪,那如山的叫好聲,民間要比貴族喊的響亮多了。

京劇確然是雅的,她配得上所有雅的詞語,優雅,典雅,儒雅,文雅……她雅在承露、垂絲、蝶損、拂云的指法間,雅在西皮流水的旋律間,雅在程式動作的簡約、虛擬間,雅在青衣的鶯啼燕囀,雅在老生的滄桑凝重,雅在架子銅錘的虎嘯龍吟,雅在花旦的嫵媚嬌癡……

京劇之雅,更在唱詞的文辭氣韻間——

通俗時娓娓道來,如黃忠在《定軍山》中的講述:

在黃羅寶帳領將令,急壞了老將黃漢升。

某昔年大戰長沙郡,偶遇著亭侯二將軍。

某中了他的拖刀計,俺的百步穿楊箭射他盔纓。

棄暗投明來歸順,食王爵祿當報王的恩。

優美時又如詩如詞,如《春閨夢》中張氏的低吟:

終朝如醉還如病,苦依熏籠坐到明。

去時陌上花如錦,今日樓頭柳又青!

可憐奴在深閨等,海棠開日想到如今。

門環偶響疑投信,市語微嘩慮變生。

因何一去無音信?不管家中腸斷人!

深刻時發人深省周信芳經典京劇唱段,如《大唐貴妃》中唐明皇的感嘆:

我也曾引領了開元之治,

我也曾領戲班人尊鼓王。

為什么朝廷梨園顧此失彼?

為什么江山美人必有一傷?

京劇之美,難以言傳。她博大精深,典雅端正,卻并不是冷漠孤傲、曲高和寡。有一定的文化底蘊者,可以感其神;具備一定的欣賞水平者,可以品其韻;而我們普通觀眾,盡可以單純的看其色,聽其聲??傊?,她的美,不會因觀眾的年齡、文化、身份、性格不同而有所保留,即使你不懂戲,她也會溫暖的包容你,她就那么寵辱不驚、從容恬淡的向所有人群展示著她深邃精致的美。如果你說不愛她,那么,只有一個原因——你從來沒有真正走近她。就像時下當紅女老生王佩瑜說的:世上有兩種人,一種人喜歡京劇,另一種人不知道自己喜歡京劇。

2010年11月16日,京劇被聯合國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于京劇,是喜是憂?被世界認可、重視,是喜,可是,被稱為遺產,又似乎說明現狀堪憂。京劇曾經有過人人追捧的鼎盛,曾經有過光芒四射的輝煌,如今的寂寞,不得不讓人惋嘆。如今周信芳經典京劇唱段,去追究哪一個群體、哪一個時代對京劇的傷害造成了今天的境況已經沒有任何意義,怎樣去傳承、展現她的美,怎樣讓她的美為人所知,才是現在的該努力去做的事。

希望有更多的人與京劇一起,守在繁華落盡的此時,等待重放異彩的明天。

免責聲明:本文系轉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旨在傳遞信息,不代表本站的觀點和立場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如果來源標注有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或者其他問題不想在本站發布,來信即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