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分為哪四大行當 京劇行當只有“生、旦、凈、丑”四類?“十門角色”從何而來?
簡單說行是行業
具體到戲曲表演
就有專門扮演某種角色
或表現某種特定角色的行業之意
當是擔當,就是在本身行業中
承擔分內的表演工作
北京京劇院新編京劇《嫦娥奔月》劇照
行當既是演員表演任務的具體分工
也是表演技術的類型化區分
還是對社會生活中
各種類型人物共性的高度概括
行當是隨著戲曲表演需要
而不斷豐富發展起來的
參軍戲就有了
參軍、蒼鶻的規定性表演分工
元雜劇一人主唱
劃分出末、旦、凈、雜四類主要行當
昆曲盛行時出現了
“江湖十二腳色”的創造性分工
但是行當劃分最細致的首推京劇
京劇行當劃分
京劇行當劃分,早期受到昆弋、梆子、漢調等劇種影響京劇分為哪四大行當,相傳有末、生、旦、凈、丑、副、外、武、雜、流十行(另有“十門角色”的說法)。
京劇形成后,對行當再次進行了概括提煉:
末、外歸入生行,副分別歸入凈、丑行
雜行,俗稱“底包零碎”,扮演旗鑼傘報、車夫、轎夫等
武行(又稱筋斗行),俗稱打英雄,扮演武戲中的配角
流行(又稱文堂行),專任龍套、青袍等不翻跟頭,不動把子的角色
清末民初京劇分為哪四大行當,京劇班社逐漸形成了“七行七科”的組織制度。不上臺表演的叫科;上臺演出的稱行,七行即生行、旦行(也稱占行)、凈行、丑行、雜行、武行、流行。后三行現已不立專行,生、旦、凈、丑成為四大行當。
京劇舞臺的角色
京劇舞臺的角色,舊時角色有行當之意,現在角色多理解為人物。在生、旦、凈、丑四行中,各行又細致區別藝人的具體承當。
生飾演男性角色,一般俊扮,生行中有:
老生(成年男性,戴髯口,就是胡子。分重唱的安工老生、重做的衰派老生、重武的靠把老生)
武生(以武功見長的男性,分長靠武生、短打武生,并應工猴戲)
小生(年輕男性,分扇子生、雉尾生、窮生、武小生)
紅生(飾演關羽、趙匡胤等特定人物)
娃娃生(飾演兒童,例由童伶擔任)
老生的“胡子”
旦飾演女性角色,一般俊扮,旦行中有:
青衣(也稱正旦,成年女性,以唱為主)
花旦(年輕女性,唱念做俱重)
刀馬旦(扎靠,馬上殺敵的女將)
武旦(行走江湖,武功高強的女性)
老旦(老年女性)
青衣
凈飾演性格特征突出的角色,也稱“大花臉”,臉譜是最明顯的特點,凈行中有:
正凈(重唱工,氣派,如銅錘、黑頭)
架子花(重功架,身段,并任“奸白臉”戲)
武二花(重武功,長靠、短打皆有,多為正面人物)
摔打花(重跌撲摔打京劇分為哪四大行當,多為反面人物)
丑也稱“小花臉”或“三花臉”,不同于凈行用整張臉譜,只在鼻間涂抹“棗核”“饅頭”“豆腐塊”形狀的粉塊,丑行中有:
文丑(分方巾丑、袍帶丑、老丑、茶衣丑,并兼演彩旦、婆子)
武丑(又稱開口跳,擅長翻跌躥跳,念京白)
京劇行當的劃分,除依據人物的自然屬性(性別、年齡)和社會屬性(身份、職業)外,還按照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創作者對人物的褒貶態度不同而異。各個行當都有一套屬于自己的完整的表演程式,在唱念做打的技藝上各具特色。
只有小角色,沒有小演員
通過表演行當化,京劇架構出一個龐大而有序的舞臺人物體系,形成了一整套訓練表演程式體系,解決了藝人術業有專攻的“正工”(本工)學習分類,一專多能的“應工”(兩門抱或兼工)舞臺沿襲,以及節日、堂會、義務戲演出時特殊的“反串”(跨行表演)問題。
行當分工把只有小角色,沒有小演員的角色理解,真正落實到表演中。任何一個京劇的劇目中,所有的演員都有自己的表演行當歸屬,所有的人物都有自己的行當表演依據,每個行當都有過經典的個性化舞臺演繹,行當是京劇表演無所不能的根本,也是戲曲走向演員表演為中心的關鍵。
圖文參考資料: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北京市委員會
組織編寫的《老北京述聞——戲曲曲藝》一書
北京京劇院北京數字文化館
免責聲明:本文系轉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旨在傳遞信息,不代表本站的觀點和立場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如果來源標注有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或者其他問題不想在本站發布,來信即刪。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資源內容,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采集網絡資源。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系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