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愛音

系中國評劇樂隊隊長、青年鼓師、著名鼓師張劍冰弟子

戲曲伴奏曲_戲曲伴奏視頻_戲曲伴奏大全

戲曲伴奏大全_戲曲伴奏曲_戲曲伴奏視頻

上圖中 劉愛音(后排),劉慧欣(前排左),張劍冰(前排右)

評劇歷經百余年的發展,已成為了戲曲百花園中璀璨的仙葩,評劇唱腔也在不斷發展中走向成熟。

唱腔在評劇舞臺上是及其重要的,無論是敘事,還是抒情,演員都要用唱腔來表達劇中人物的喜怒哀樂。不同的思想就會產生不同的情感,不同的情感就會用不同的唱腔板式來表現。這樣一來,評劇豐富的唱腔板式的重要價值就不言而喻,演員通過用唱腔來抒發情感,表達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同時,在舞臺上展示出了評劇的風格、板式的特點、唱腔的魅力。本文簡單談談評劇樂隊的伴奏與唱腔板式。

一、評劇樂隊的伴奏方式及樂隊演變

作為一名鼓師,不僅要帶領文樂來配合演員的唱腔,而且要帶領打擊樂配合演員的“唱念做打舞”,音樂需要時還要指揮樂隊,配合舞臺上各種情感抒發。俗話說:“兵慫慫一個戲曲伴奏大全,將慫慫一窩”,鼓師屬于三軍司令,指揮著千軍萬馬,樂隊演奏出來的動靜就能體現出這個鼓師的水平,樂隊的好壞也全憑鼓師的帶動。所以說,在評劇舞臺中,鼓師起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托腔兒保調兒”是評劇板胡的伴奏特點,而“摟腔兒打掛兒”是評劇板鼓的伴奏特點,并且形成了評劇樂隊“托、保、隨、帶、入”的伴奏方式。過去的伴奏方法,用行話說就是“兜下句兒”,簡單說就是伴奏從一句唱詞的后半句進入,只伴奏后半句兒。過去的老藝人不識譜,演出時也不用譜子,伴奏時全憑肚子里的“玩意兒”和舞臺經驗。到解放后,演員成為了新文藝工作者,演奏員學習了樂理知識,演出時需要看譜子來伴奏,其中還要“畫”譜子,但是伴奏的方法并沒有發生什么變化,幾乎還是傳統的“兜下句兒”。到了七八十年代,評劇已經有了配器,不是所有樂器都演奏唱腔了,而是每個聲部都要演奏自己的配器。到現如今,無論是唱腔部分,還是音樂部分,都需要配器來增添音樂的色彩,現在的樂隊編制,也比較齊全了。

現如今,評劇舞臺上的樂隊編制從過去的板鼓、板胡、梆子、竹笛等幾件樂器,發展到現如今的打擊樂組:包括板鼓、梆子、大鑼、小鑼、鐃鈸、大小堂鼓、吊镲、大篩等樂器;弦樂組:包括板胡、評二、中胡、低胡、二胡等樂器;彈撥組:包括揚琴、琵琶、三弦、中阮等樂器;管樂組:包括笙、笛、嗩吶、管子等樂器;低音組:包括大提琴、貝斯、合成器等樂器。

齊全的樂隊編制解決了舞臺需求,給舞臺上增添了音樂色彩,對演奏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過去演奏員要熟悉唱腔的板式結構,包括唱腔的旋律和節奏的變化等。現如今不僅要熟悉這些,還要熟悉配器,尤其是在唱腔節奏有變化時,或是音樂需要突出時,每個聲部都要把自己的配器演奏好,體現自己的作用,這充分體現出樂隊的“一棵菜”精神。

二、樂隊的伴奏特點離不開演員的演唱風格

眾所周知,中國評劇院成立后有兩個較有名氣的女演員,一個是小白玉霜老師,一個是新鳳霞老師,他們各自都形成了自己的流派。為小白玉霜老師伴奏的鼓師是鄭書翰老師戲曲伴奏大全,琴師是楊殿榮老師;為新鳳霞老師伴奏的鼓師是夏友才老師,琴師是徐文華老師。在工作中,演員和伴奏老師多年相互配合,研究唱腔藝術,通過舞臺演出實踐,形成了各自的伴奏風格。

戲曲伴奏視頻_戲曲伴奏大全_戲曲伴奏曲

戲曲伴奏曲_戲曲伴奏視頻_戲曲伴奏大全

鄭書翰老師在為小白玉霜老師伴奏唱腔過程中,鼓套子墊的比較少,唱腔中幾乎不墊鼓套子,關鍵的時候打幾下,那幾箭子打得及其重要。比如在節奏有變化時,或是要轉板時,尤其是到了要勁兒的時刻,聽著那幾箭子,打得就過癮、解氣,用行話形容就是“下下打得都是金錢眼”。鄭書翰老師的演奏特點就是簡單大方、節奏明朗、輕重分明、打得講究,每一個鼓套子都有說辭,與楊殿榮老師演奏的板胡配合默契,從而形成了白派的伴奏風格。

戲曲伴奏視頻_戲曲伴奏曲_戲曲伴奏大全

戲曲伴奏曲_戲曲伴奏大全_戲曲伴奏視頻

夏友才老師在為新鳳霞老師伴奏唱腔過程中,鼓套子打得比較多,行話說就是比較“碎”。他結合了新鳳霞老師的唱腔特點,尤其是在“疙瘩腔”中,也用鼓套子量著尺寸,句與句之間的過門墊鼓套子,有時甚至字與字之間的小過門也墊鼓套子。其實,這樣對鼓師的要求非常之高,必須要把演員的唱腔吃透了,而且在把握節奏的時候不能晃,不能拖泥帶水,每一下鼓套子都要和演員的唱腔配合得嚴絲合縫。夏有才老師的演奏特點就是無論輕重緩急,鼓套子都是風雨無阻,雖然打得多,但是靈活多變,使樂隊與演員在配合的同時,誰也甭想跑出去,都在他的掌控之中,在與徐文華老師演奏的板胡默契配合中,從而形成了新派的伴奏風格。

戲曲伴奏曲_戲曲伴奏視頻_戲曲伴奏大全

戲曲伴奏視頻_戲曲伴奏曲_戲曲伴奏大全

三、淺析評劇的唱腔板式

評劇唱腔板式可以分為主與屬兩類,既主體板與附屬板。主體板也是評劇唱腔的基本板類,它共分為五大類,即“慢板”類、“二六板”類、“垛板”類、“流水”類和“散板”類。附屬板則是由導入板類和終結板類組成。其中,導入板類由“尖板”、“導板”、“搭調”、“大安板”、“小安板”等組成;終結板類由“甩腔”、“溜板”、“扣板”、“頓板”、“鎖板”等組成。

說一下“慢板”類,“慢板”在各種板式中是速度最慢的板式,多用在大段的敘事和抒情戲曲伴奏大全,包括身世的介紹、遭遇的陳述、痛苦的回憶等等。“慢板”包括:“三眼”(分為“慢三眼”與“快三眼”)、“反調大慢板”、“凡字調大慢板”等板式。“三眼”一般在女腔中運用的比較多,在評劇《秦香蓮》一劇中,秦香蓮的很多唱腔是以“三眼”為主的。如“宿店”一折中的“千山萬水”、“闖宮”一折中的“三年前”、“琵琶詞”一折中的“華堂上”、“見皇姑”一折中的“觀只見”等名段,都是“慢三眼”板式。“殺廟”一折中“家住湖廣”這段唱則屬于“快三眼”。

“反調大慢板”首次出現在新鳳霞主演的評劇《無雙傳》的“清秋涼夜”一段中,這是一個新的評劇板式,評劇唱段中從來沒有過,該板式借鑒了河北梆子“大慢板”的旋律,在評劇傳統的“反調”基礎上發展而來。

“凡字調大慢板”首次出現在評劇《乾坤帶》“金殿上保本無指望”這段中,這個板式是新鳳霞與音樂工作者共同創造完成的,吸收了京韻大鼓的“凡音”、山東“梨花調”的悲腔哭音、山西梆子的滑音哭腔,并借鑒了京劇的“大慢板”,創造性地增加了評劇“大慢板”的曲牌。

“二六板”類包括:“小生二六”、“原板二六”、“頂板二六”、“抒情二六”、“高撥子二六”等板式。在過去,評劇屬于三小戲,男生的唱腔幾乎以“二六板”為主,板式結構是由眼上張嘴、落在板上,上句六小節,下句六小節,構成了“雙六”,所以稱為“二六板”。“與駙馬打坐”是評劇《秦香蓮》中包拯的經典唱段,殊不知,這段唱腔最開始采用的是“原板二六”,但魏榮元老師覺得這個板式體現不出包拯這個人物的當時的內心情感來,之后就和音樂工作者共同研究,借鑒了“小生二六”的板式結構,最終才創作出了這段著名的唱腔。

對于其他板式,我們將會在以后的文章中予以詳細介紹。

評劇在戲曲百花園中獨樹一幟,她的唱腔藝術博大精深,而且通俗易懂、耐人尋味。作為一名評劇工作者,我們要繼承好前輩藝術家們留下的寶貴藝術財富,多學習、多實踐,將原汁原味的評劇藝術完美的呈現在評劇舞臺上,不斷促進評劇樂隊與評劇唱腔板式進一步發展,豐富評劇藝術寶庫。

很早之前,我就有意為“松說評劇”寫點關于評劇音樂或評劇伴奏方面的文章,普及一下評劇音樂方面的專業知識,以更好地和戲迷票友們相互切磋、相互學習,但由于本人評劇理論知識有限,文筆一般,所以一直也沒有成形。借此“松說評劇”公眾號運營一周年之際,我特對我這些年伴奏的舞臺實踐經驗進行了歸納總結,寫成了這篇文章,與各位戲迷朋友進行交流,如有不妥之處,煩請批評指正,并祝“松說評劇”一周年生日快樂,越辦越好!

本文轉自松說評劇。微。信。公。眾。號。已獲該文在今日頭條發布得授權!

免責聲明:本文系轉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旨在傳遞信息,不代表本站的觀點和立場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如果來源標注有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或者其他問題不想在本站發布,來信即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