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趙氏孤兒我魏絳唱段 京劇馬派琴師——李慕良
李慕良(1918—2010年),原名李孟鄂,字孟鄂,湖南長沙人,著名京劇琴師,其父李趕三京劇趙氏孤兒我魏絳唱段,系京劇丑角。李慕良曾為《海瑞罷官》、《趙氏孤兒》、《赤壁之戰》、《沙家浜》等戲設計唱腔。曾是京劇表演藝術家馬連良的最佳琴師、一代京胡泰斗李慕良因操琴風格匠心獨運、自成一家,而世稱“李派”。
李慕良7歲開始學戲,工老生。9歲習琴,12歲登臺,被譽為奇才。15歲在長沙拜馬連良為師,1935年隨馬連良到北京繼續學老生,同時刻苦鉆研琴藝,曾為言菊朋和言慧珠吊嗓操琴,深得言菊朋贊賞,曾謂“我之晚年知音,惟年少慕良也。”為進一步提高琴技,1937年“七七事變”前,由馬先生介紹拜在名琴師徐蘭沅門下,此外對孫佐臣、楊寶忠、王少卿等名家的技藝兼收并蓄,從而琴藝大進,日臻完美,20歲即名噪劇壇。李慕良的伴奏手法剛勁挺秀、瀟灑大方、醒耳動聽的琴音,深受海內外同行及廣大聽眾的贊賞。1940年后轉為馬連良操琴,他們的合作被廣大聽眾譽為“珠聯璧合、相映生輝”,對馬派藝術的發展做出了極大貢獻。
建國后京劇趙氏孤兒我魏絳唱段,李慕良任北京京劇團琴師、北京京劇院藝委會副主任。曾為《海瑞罷官》、《趙氏孤兒》、《赤壁之戰》、《沙家浜》等戲設計唱腔。他也是資深的京劇音樂作曲者,創作了《新東方贊》、《新八岔》(用在新編古裝京劇《趙氏孤兒》一劇里面)等京劇胡琴(京胡)曲牌。
李慕良琴藝的特點,首先在于他操琴從劇情、劇中人物的感情出發,所謂“拉琴拉人”,并通過獨特的演奏手法、技巧來樹立人物的音樂形象。他所追求的藝術境界是“心手相印”。因此,他的演奏有深厚的感情,旋律平正大方,節奏鮮明多變,手音圓潤爽朗,指法靈活有力,弓法快而流暢,尺寸嚴謹,伴奏、過門、墊字,結構新穎,不落俗套,與演員的氣口勁頭配合得極為默契。特別是為馬連良伴奏,可謂是嚴絲合縫,聲情并茂。李慕良操琴風格匠心獨運,自成一家,世稱“李派”。人民藝術家老舍在1963年曾以“幼小喜絲竹,功成二十年。韻聲長自遠,意在手之先。春水流仍靜,秋云斷復連。翻新裁古調,歌舞倍增妍”的詩句,高度概括了他的演奏藝術。
李慕良不僅琴藝高超,且諳熟京劇音調,造詣高深。他勇于革新,擅長唱腔音樂設計。他創作的唱腔,往往有很深的寓意;尊重傳統程式而又不為之束縛,用音樂語言來解釋人物的內心世界。在《赤壁之戰》、《趙氏孤兒》、《海瑞罷官》及現代戲《沙家浜》、《智取威虎山》、《杜鵑山》(北京京劇團演出本)等劇中,對唱腔伴奏、曲牌音樂均有革新創造。其中《趙氏孤兒》一劇,與裘盛戎共同創造的“漢調二黃”新板式“我魏絳聞此言如夢初醒”唱段,備受海內外稱頌,已成為花臉唱段中的精品,膾炙人口,廣為傳唱;《沙家浜·智斗》一場中的生、旦、凈三個行當的背躬唱段風靡一時,旋律流暢新穎,在旦腔中巧妙地吸收了豫劇音調,全段節奏變化別致,發展和豐富了傳統京劇中“搖板”和“流水板”的形式,推動了現代戲唱腔音樂的發展;《白蛇傳·合缽》(趙燕俠唱)中的“徽調三眼”唱段別具一格,充分表現了劇中人物白娘子凄楚悲愴的意境,令人難忘。
李慕良在京劇的伴奏音樂方面,也進行了孜孜不倦的創作。他在舊曲翻新上成績斐然,以“小開門”最為突出。他為了在《四進士》中更好地配合劇中人物的內心活動及動作的需要,在原有的“小開門”基礎上創新,使原來簡單的音調變得豐富多彩,絢麗斑斕,節奏變化對比鮮明,快弓流利酣暢,準確的為劇中人物內心變化以有力的襯托;也使得傳統的“小開門”曲調得到升華,在內外行中廣為流傳京劇趙氏孤兒我魏絳唱段,已成為練習基本功的必學曲目。另外,他將舊曲“萬年歡”改為連續轉五次調的新曲,定名為“萬年歡慶”,并賦予了新的內涵。李慕良創作的京胡獨奏曲很多,其中以《新東方贊》、《凝思曲》等最為著名。為紀念國慶30周年,他還運用京劇音樂形式創作了京胡協奏曲《長征頌》。
1982年中國唱片出版社出版了他演奏的《京劇音樂十一首》錄音磁帶。他還撰寫了《京劇流派的產生與發展》的論文,并在20世紀80年代先后出訪美國、香港等地講學。在1990年5月由中國音樂家協會、中國戲劇家協會、北京市演出公司等單位聯合舉辦為慶祝他從藝60周年并展示他優秀作品的“李慕良作品音樂會”,先后在北京、上海等地演出,取得很大成功。
李慕良從老生改習京胡后,琴不離手,注重兼收并蓄,博采眾長,在潛心鉆研孫佐臣、陳彥衡、徐蘭沅、王少卿等名家技藝的基礎上,注重創新發展,自成格局。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他在原有基礎上更加銳意創新,先后整理改編了《串龍珠》、《十老安劉》、《打登州》、《青梅煮酒論英雄》等劇目的唱腔;豐富了《借東風》、《甘露寺》、《四進士》、《蘇武牧羊》、《胭脂寶褶》、《白蟒臺》等馬派名劇的伴奏;為馬連良、譚富英、裘盛戎、張君秋、趙燕俠等設計了《趙氏孤兒》、《秦香蓮》、《白蛇傳》、《海瑞罷官》、《舍命全交》、《青霞丹血》、《紅梅閣》、《赤壁之戰》等唱腔;還參加了《南方來信》、《杜鵑山》、《蘆蕩火種》、《沙家浜》、《智取威虎山》、《戰宏圖》、《紅巖》等現代戲的唱腔設計。其作品章法嚴謹,動聽耐品。形成了平正大方,音色飽滿,剛健雄沉,巧俏動聽的李派演奏風格,成為眾人爭相學習、攀登的至高藝術境界。
免責聲明:本文系轉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旨在傳遞信息,不代表本站的觀點和立場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如果來源標注有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或者其他問題不想在本站發布,來信即刪。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資源內容,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采集網絡資源。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系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