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滄區老年大學的京劇旦角班有34名學員,這些平均年齡60歲的女學員們,基本上都是從零基礎開始學京劇。她們當中有的已經跟著老師學了三四年,有的才剛剛入門,雖然水平不盡相同,但大家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都非常喜歡京劇藝術。她們有著60歲的年紀、50歲的面容、40歲的心臟、30歲的熱情。她們用歌聲和舞姿為自己幸福的晚年生活“加點料”。在京劇旦角班里,還有三對“姐妹花”學員。

入門京劇唱段兒童版_經典兒童京劇唱段_兒童京劇入門唱段

京劇班學員合影。

全班34名學員3對“姐妹花”

60歲的王斌和65歲的姐姐王琪,就是班里的一對“姐妹花”。“我媽媽和姥姥喜歡聽京劇,從小受家庭的熏陶,我也喜歡跟著聽京劇。我退休后姐姐拉著我一起報名了老年大學的京劇旦角班,每次上課我都和姐姐一起去,老師教的動作和唱腔兒童京劇入門唱段,我們倆會在課后互相交流。”王斌告訴記者:“《梨花頌》是我們開班練唱的吊嗓曲,可是僅僅一個梨字,要找對京劇正確的發音位置,按照老師要求準確吐字行腔,我斷斷續續練了兩個學期,這真是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啊! 我們姐妹倆根據自己的嗓音和愛好,分別學唱不同的京劇流派,姐姐學唱程派,我學唱梅派,過年的時候家里聚會,我和姐姐也會唱上兩句助助興。”

入門京劇唱段兒童版_經典兒童京劇唱段_兒童京劇入門唱段

京劇班部分學員帶妝合影。

班里的另一對“姐妹花”是61歲的班長單彬。在姐姐的帶動下,她也報名學起了京劇。在單彬看來,唱京劇跟唱歌有很大不同,學習京劇要每天練聲。“咿……呀……要找準這兩個音的發音位置,我摸索了兩年多,要找到共鳴音,用好腹式呼吸。”單彬一邊唱一邊給記者講解京劇的發聲原理。“第一次帶妝演出的時候,同學們都特別興奮,感覺自己美美噠,戴上各種頭飾,感覺自己像是變了一個人。”單彬笑著說。

在報名京劇班之前,單彬學過健身舞、瑜伽和太極拳。“退休后什么都想嘗試一下,以前對京劇并不了解,自從學了京劇后是越學越喜歡,越聽越愛聽,收獲非常大。”單彬告訴記者,她們經常參加各種演出,曾經參加過青島電視臺的春晚,學校校慶的時候,她們班獻上了精彩的表演。從傳統曲目《貴妃醉酒》《穆桂英選段》,到現代曲目《詠梅》《中國脊梁》,大家都能夠駕輕就熟。

“唱京劇還可以美容養顏”

每天早晨6點半左右,在李村公園一角,旦角班的十幾位同學會相約一起練聲。“如果不練聲的話,唱高音的時候就上不去了,所以要天天練,學習京劇的過程中每個人都會遇到瓶頸期,比如找不到音準,咬字不在位置上,唱不好韻味就出不來,這時候考驗大家的是韌勁,只要堅持下去,就一定能突破瓶頸。”參加練聲的單彬告訴記者,除了每天練聲外,手上、腳上的動作也要每天練習,不練的話動作會變得僵硬。自從學習京劇兒童京劇入門唱段,單彬覺得自己變化很大,“很多朋友說我變年輕了,我說這是學唱戲的結果。有時候唱完一段京劇曲目,全身都會放汗,比跑了三圈還要累,但感覺渾身通透。我覺得自己越唱越年輕,對我來說,唱京劇還能起到美容的效果。”單彬笑著說。

因為喜歡,所以熱愛,旦角班的每個人除了喜歡京劇,都還有著各自不同的愛好。除了喜歡京劇兒童京劇入門唱段,王斌還喜歡詩詞,她報名了老年大學的詩詞班,還經常在校刊上發表作品,是班里公認的才女。在學京劇過程中,王斌把詩詞班老師提到的“詩詞典故”與京劇的唱詞念白結合起來學習,融會貫通,這極大地鼓舞了她的學習勁頭。她告訴記者,張派名劇《西廂記》里崔鶯鶯唱詞“碧云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翔。問曉來誰染得霜林絳?總是離人淚千行。”就是元朝王實甫原著《西廂記》名句“碧云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京劇《龍鳳呈祥》洞房一折中孫尚香唱詞“昔日梁鴻配孟光”來自“舉案齊眉”成語典故,窮書生梁鴻取富家女孟光,放棄富裕生活隱居山野,而孟光給梁鴻送飯時,總是把托盤舉至齊眉高的故事。京劇唱詞念白中,此類詞句不勝枚舉。“京劇旦角班的學員會經常湊在一起互相交流,練習老師教的臺步,我還特意買了自拍支架,專門用來給同學們拍照,大家在一起練練嗓,復習一下老師教的動作,感覺心情特別好。”王斌說。

免責聲明:本文系轉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旨在傳遞信息,不代表本站的觀點和立場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如果來源標注有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或者其他問題不想在本站發布,來信即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