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劇是中國著名的地方戲曲,尤其以變臉聞名,其臉譜形式十分豐富,造型夸張而又嚴謹規范,通過色彩與眉宇的細微變化,刻畫人物獨特個性,展現出一種古樸獰厲之美。川劇臉譜造型十分精美,且寓意深刻。

“臉譜”是戲曲演員面部化妝的一種譜式。川劇名家張德成在《略談臉譜》中說得更為具體:“臉譜,顧名思義,既然稱譜,便不是在臉上隨意作畫,胡涂亂抹,而是有譜:有道理、有目的、有規矩的。這個譜,就是藝術的真實從生活出發,經過藝術的加工、提煉、夸張、美化……以展示人物性格的基本特征,是川劇舞臺藝術刻劃人物創作手段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川劇臉譜分凈角和丑角兩大類。屬于凈角的有包公臉、霸王臉、尉遲臉、關公臉、八寶臉、五彩臉、三塊瓦、紅三塊瓦、黑三塊瓦、花三塊瓦、張飛臉、霸兒臉、粉臉、張松臉、僧臉、太監臉、黃膽臉、金臉、勾鼻鷂子臉、形象臉等;屬于丑角的有長方形臉、橢圓形臉、梅花形臉、蝴蝶形臉、大葫蘆形臉、螃蟹形臉、腰子形臉、二餅餅臉、木偶臉、老臉等。有的同是一個人,由于年齡不同,臉譜也就各異。還有因扮演者不同,雖同飾一個角色,所繪臉譜也不盡相同。

臉譜的由來

有許多說法,至今沒有定論。但概括起來,不外以下四種:

由面具蛻化而來

臉譜,起源于原始圖騰(約公元550年),后來逐漸演變成藝術化的戲劇臉譜。據《舊唐書·音樂志》和唐段安節撰《樂府雜錄》記載,公元550年的北齊蘭陵王高長恭英勇善戰,但因貌美少威,因而每次作戰就戴上形狀猙獰的假面具。到了唐代就發展成為一種“代面”的歌舞形式,這種戴面具演出,觀眾對演員表情變化看不見,妨礙對戲劇藝術的欣賞,后來面具就不戴了,發展為將面具上的花紋直接畫在臉上的化妝藝術;宋元時期,面部化妝色彩多樣化,有黑臉、紅臉、花臉、青臉、藍臉。這些臉譜的顏色都有一定象征意義,紅色表示英勇、正義,如關羽赤膽忠心,就勾畫紅臉;黃色表示勇猛、殘暴,如《戰宛城》中的典韋、《馬陵道》中的龐涓,勾畫黃臉;白色表示奸詐、多謀,如曹操奸詐,勾畫白臉;黑色表示剛直、果斷,如包拯鐵面無私,勾畫黑臉;藍色表示堅毅、勇敢,如《連環套》中的竇爾墩、《白水灘》中的青面虎;此外還有神怪仙佛一類人物,專用金色、銀色等。戲劇人物臉上先有了這些主色基調,再配以表現其心理、專長、命運等象征圖案,一個性格鮮明的人物形象就塑成了。

由化妝蛻化而來

演員裝扮某個角色,首先要像那個角色,所以將眉眼口鼻,畫成那個角色形狀,而一個人的性格,首先也表現在臉部京劇黃臉代表人物,為了表現一個人的性格,在化妝時進行一些夸張。這種類似臉譜的化妝方法,逐漸演化成了現在的臉譜。

由神怪儺戲退化而來

從前有一種驅疫打鬼的儺戲,里面有神佛鬼怪的角色。這些角色的面貌無法模仿,只能憑空構思。神佛用金銀等色特別標出,妖怪之類,就將他們的形狀畫在面上。如豹精就畫個豹頭,豬怪就畫個豬臉等。這種表現方法推廣到其它角色,逐漸形成了現在的臉譜。

由盜賊涂面蛻化而來

從前的盜賊為了防止被人認出來,常常將自己的臉涂畫得面目全非。恐怖兇暴。于是在演戲的時候,凡是遇到有兇狠殘暴、使人恐怖的角色,也在臉上亂勾亂抹,于是就形成一種臉譜。

臉譜,是很原始的藝術現象,它增強了川劇的藝術性和表現力,讓其散發著古典美的魅力。倘若沒有了臉譜,無論你的戲怎樣合乎歷史人物的本來面目京劇黃臉代表人物,也將失去或部分失去藝術感染力。

臉譜圖案標示人物形象

川劇臉譜并不是死譜,而是活譜。“詩譜”、“詞譜”、“曲譜”等譜中常常有所謂“又一體”云云,也表示“譜”的變化,說明有靈活性。而川劇的臉譜也同樣如此。運用臉譜要根據具體人物作適當的增減或改動。如關圣人和趙匡胤,雖然都是開的紅臉,但趙匡胤的眼皮上多了一根白色的線條以示區別:關羽為人忠厚,很講信義京劇黃臉代表人物,趙匡胤玩弄權術,殺伐功臣。前者是圣人,后者是歪人。更為典型的則是孫悟空的臉譜為猴,豬八戒的臉譜為豬,牛魔王的臉譜為牛……諸如此類臉譜,簡直就是川劇舞臺人物形象的標志。

免責聲明:本文系轉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旨在傳遞信息,不代表本站的觀點和立場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如果來源標注有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或者其他問題不想在本站發布,來信即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