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黃梅戲起源至今有兩種說法比較流行,一種是“因地說”,一種是“因時說”。“因地說”認為黃梅戲是因湖北黃梅縣而得名,是源自湖北黃梅縣的采茶戲,又稱黃梅采茶戲。“因時說”認為黃梅戲是因為在梅雨季節由逃水荒的藝人傳唱開來的,因“梅雨”而得名。又稱黃梅戲或花鼓戲。而這些逃水荒的藝人大多流落在當時比較富裕的以石牌為中心的安慶地區,因此“因時說”認為黃梅戲最終產生在安徽的石牌(安慶)地區。

現在來看,兩種說法都比較偏頗。其一,采茶戲是一種傳唱比較廣泛的民間藝術,重點在江西,分布在廣大的江南地區。采茶戲起源于茶歌。茶歌是農民在茶葉的收獲季節唱的歌曲,后來,茶歌和民間說唱藝術相結合,出現在“燈會”上,以此為基礎,發展為采茶戲。在皖、鄂、贛3省交界地區,不僅湖北黃梅縣有采茶戲黃梅戲出自哪里,安徽安慶的各縣也有采茶戲,江西的彭澤和九江也有采茶戲,而他們由于地理相連,民風民俗接近,演唱的采茶戲風格也大同小異,即使黃梅戲起源于采茶戲,又怎么能分得清具體地點?這一點,在1920年編篡的《宿松縣志》中也得到佐證。該志云:“采茶小戲,亦稱黃梅戲。邑青年子弟,亦有習之者。”其二,從各方面材料看來,逃水荒的藝人唱的大多都是和流行于皖中一帶的“門歌”類似的“漁鼓調”,后來發展成為文南詞。文南詞和黃梅戲是姐妹藝術,黃梅戲的發聲大多在中音區,更多接近于民歌,文南詞發聲有真假結合,有很多高音,明顯受高腔影響,因此,兩者不是同一藝術。如果說采茶戲源于山,那么文南詞起于水,是不能混淆的。因此黃梅戲出自哪里,“因時說”也比較牽強。關于黃梅戲起源,目前比較容易被各方接受的說法是:黃梅戲起源于皖,、鄂、贛3省交界地區的采茶調或采茶戲(也可以說是農村民間說唱藝術),之后在以石牌為中心的安慶這片土地上發展繁榮起來的。其實,避開發展談源頭并沒有多大意義。一種藝術起源在哪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她究竟發展興盛在哪。今天,人們之所以都把安慶視為黃梅戲之鄉,關鍵就是看重安慶發展繁榮了黃梅戲。

安慶地處吳頭楚尾黃梅戲出自哪里,又與江淮毗連,境內多江河湖泊,交通方便,商業發達,自清代中期一直到抗戰開始,安慶一直是安徽的省會,是安徽省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城鎮化水平在長江中、下游僅次于武漢和南京,使黃梅調較早接受城鎮市民的影響。加之安慶自明代以來,就是戲曲昌盛的地方,昆曲皖上派、青陽派、徽班都在這里孕育成長,為黃梅戲的發展提供了豐富的土壤。黃梅戲在安慶,吸收了青陽腔、徽調的戲曲元素,同時汲取了流行于安慶地區的高蹺、旱船、桃花藍、推車燈、走馬采茶等民間歌舞的表演形式,并在“桐城歌”等安慶民歌中得到音樂和唱腔的營養,逐漸發展成長為黃梅戲。

免責聲明:本文系轉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旨在傳遞信息,不代表本站的觀點和立場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如果來源標注有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或者其他問題不想在本站發布,來信即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