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安慶黃梅戲劇院(研究院)編著、中國戲劇出版社出版的《黃梅戲起源》專著出版發行。這是一部充滿誠意的學術專著,通過“黃梅戲與安慶戲曲文化”、“黃梅戲音樂來源推考”、“黃梅戲傳統劇目考源”、“黃梅戲早期班社叢考”、“黃梅戲早期藝人綜錄”五大章節,梳理已掌握的文獻及資料,形成一個較為完善的證據鏈,敘述和論證了黃梅戲起源并發祥于安慶的史實。

本書在諸多方面得到了戲曲理論家廖奔先生、黃梅戲作曲家時白林先生的首肯,并欣然為之作序。

黃梅戲的起源_黃梅戲源頭之謎_黃梅戲起源之爭

《黃梅戲起源》封面

黃梅戲源頭之謎_黃梅戲的起源_黃梅戲起源之爭

黃梅戲,是獨具風姿的地方戲曲劇種,也是安徽省重要的文化名片,從孕育、成形、發展、壯大,至今已走過近兩百年的時光。因其音樂優美、語言易懂的自身優勢及富含人文關懷的平民性傳統劇目,為廣大觀眾所喜愛、認同。經過一代代黃梅戲前輩藝人的辛勤勞動與頑強拼搏,逐漸形成了覆蓋面廣、流行于皖鄂贛諸省的眾多藝術團隊,直至涌現出嚴鳳英、王少舫這樣的藝術大師,使得黃梅戲這一年輕的地方劇種得以迅猛發展和提升,至今仍呈現出較強的青春活力和旺盛的生命力。

黃梅戲起源之爭_黃梅戲的起源_黃梅戲源頭之謎

《天仙配》劇照

嚴鳳英 飾 七仙女

王少舫 飾 董永

自新中國成立初至今,發表出版的黃梅戲研究論文與專著,其研究范圍涉及廣泛,學術價值頗高、學術成就也十分可觀,但遺珠之憾仍然難免——對黃梅戲起源歷史的描述和界定,始終還是一道未解的難題。

探源的目的是圖發展,弄清了黃梅戲的源頭,我們才能明白應該從哪里汲取改革和發展的動力,應該向何方搜索適合黃梅戲自身需要的營養資源。如同植物的栽培,只有先固根以強干,才可能枝繁而果盛。陽光雨露是無私地普惠,而施肥則須從根部入土。

本著“求本以知變”的初心,安慶市黃梅戲劇院(研究院)二十幾年來,就“黃梅戲起源”這一課題進行深入探討并開展了長期的田野調查,分組對民歌、民樂,燈會歌舞與燈戲,鼓書、琴書等說唱藝術和佛道音樂,以及青陽腔、岳西高腔、彈腔、徽調等進行采訪錄制,調查地域涉及安徽、湖北、江西、江蘇、陜西5個省區。另外,劇院還組織專人對《黃梅戲藝術》創刊30多年來搜集發表的有關班社、藝人、劇目的資料進行匯集整理,提取出與黃梅戲起源有關的所有資料信息,對缺失及尚不清晰的部分再作補充取證。

黃梅戲起源之爭_黃梅戲源頭之謎_黃梅戲的起源

“黃梅戲起源”課題組遠赴陜西省商洛市商南縣進行田野調查

田野調查工作結束之后,對黃梅戲源起的認知與論證的撰稿工作隨即展開,各個板塊均安排專人組織團隊撰寫。完稿后經討論后再行修改,修改完成后,又約請安徽省及北京市相關專家、學者審讀并提出指導性意見。最后修改定稿后,交予中國戲劇出版社出版發行。

當然,這只是“黃梅戲起源”課題組第一階段的初步成果,之后還將繼續深入,逐步擴展,并不斷征求意見,補充材料,進一步彌縫缺漏,糾正疏失,求取真知。我們真誠地期待來自各個方面的批評與指正,期待引發多種不同意見的爭鳴和討論、辯論。我們相信,真理愈辯愈明。無論歷史給黃梅戲起源作出的最后結論是什么,我們都將為真理而歡呼。

在此,我們感謝安徽省及安慶市宣傳文化部門的關心、鼓勵與支持,感謝各位資深學富的專家學者對我們的指導和引導,感謝業內業外熱愛黃梅戲、關心黃梅戲研究的各界人士的積極參與和無私幫助,感謝中國戲劇出版社的鼎力協作!

黃梅戲起源之爭_黃梅戲源頭之謎_黃梅戲的起源

黃梅戲起源之爭_黃梅戲的起源_黃梅戲源頭之謎

《黃梅戲起源》目錄

如各界朋友們希望第一時間了解“黃梅戲起源”課題組的最新研究成果,請與安慶市黃梅戲劇院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