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百戲之祖”的秘密
昆曲原名“昆山腔”,或簡稱“昆腔”,是中國古老的戲曲聲腔、劇種,現又被稱為“昆劇”。
公開資料顯示,昆曲發源于600多年前,由昆山人顧堅草創。到明代嘉靖年間,杰出的昆曲音樂家、改革家魏良輔對昆山腔進行大膽改革,吸收了當時流行的余姚腔、弋陽腔、海鹽腔的特點,形成了新的聲腔,廣受歡迎。因為這種腔調軟糯、細膩,好像江南人吃的用水磨粉做的糯米湯團,因此起了個有趣的名字,叫“水磨調”,這就是今天的昆曲。明代萬歷年間,昆曲出現爆發式發展,涌現了大量優秀的劇本,演出也非常繁榮。據記載,當時僅蘇州一地,昆曲的專業演員就有好幾千人。
值得注意的是,很多劇種都是在昆曲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因此其也被稱為“百戲之祖,百戲之師”,有“中國戲曲之母”的雅稱。且昆曲是中國戲曲史上具有最完整表演體系的劇種,它的基礎深厚、遺產豐富,在中國文學史、戲曲史、音樂史、舞蹈史均占有重要的地位。
昆曲的表演有著獨特的體系、風格,它最大的特點是抒情性強、動作細膩,歌唱與舞蹈的身段結合得巧妙而和諧,并以鼓、板控制演唱節奏,以曲笛、三弦等為主要伴奏樂器。而昆曲演唱的特點是“以字行腔”,腔跟字走,在演唱上也有一定的腔格,不同于其他戲曲可以根據演員個人條件隨意發揮,而是有嚴格的四定:定調、定腔、定板、定譜。此外,昆曲唱腔華麗婉轉、念白儒雅、表演細膩、舞蹈飄逸,加上完美的舞臺置景,可以說在戲曲表演的各個方面都達到了最高境界。正因如此,許多地方劇種,如晉劇、蒲劇、湘劇、川劇、贛劇、桂劇、越劇、閩劇等,都受到過昆曲藝術多方面哺育和滋養。
而昆曲中的許多劇本,如《牡丹亭》《長生殿》《桃花扇》等,都是古代戲曲文學中的不朽之作。昆曲曲文秉承了唐詩、宋詞、元曲的文學傳統,曲牌則有許多與宋詞、元曲相同,這為昆曲的發展打下了良好的文化基礎,同時也造就了一大批昆曲作家和音樂家,這其中梁辰魚、湯顯祖、洪昇、孔尚任、李玉、李漁、葉崖等都是中國戲曲和文學史上的杰出代表。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資源內容,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采集網絡資源。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系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