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十大戲曲劇種及其代表作 中國戲曲有輝煌過去,也應該有燦爛未來
新編京劇《南海子》劇照
文 |盧旸
“額娘和阿瑪都說,女孩家也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識大體,懂國家。”“好一個知書達禮女兒家。”順治七年,11歲的董鄂氏與13歲的順治在南海子皇家獵場的對話,開啟了京劇《南海子》的序幕。這部首次以北京大興南海子歷史故事為題材的原創新編京劇作品,首演于2016年,將在2019年秋天的“春華秋實——藝術院校舞臺藝術精品展演周”登臺國家大劇院。京劇《南海子》由北京戲曲藝術職業學院院長劉侗創作,與小劇場京劇《昭王渡》《誰共白頭吟》、京劇《清照伊人》《圓明》《楊七娘》、獨幕京劇《琉璃趙》、京劇現代戲《中關村》、評劇現代戲《長霞》《桃花盛開的地方》等共同收錄在北京出版社于近日出版的《劉侗戲曲劇作選》中。
戲曲文學創作最難駕馭
劉侗
1984年,從蘭州大學中文系畢業的劉侗,成為中國評劇院一名職業編劇。在中國評劇院的編劇、導演、領導的幫助下,劉侗每天看戲、看排練、寫劇本、寫小說。他創作的作品也時常被搬上舞臺,印上報刊。“上世紀80年代洶涌的經商浪潮席卷了一批劇作家和演員下海,留在劇院堅守舞臺的編劇越來越少。”入行不久的劉侗滿腔創作熱情,卻難尋發展機會,沒能幸免一頭扎進上世紀90年代初迅猛發展的電視劇行業,直到2001年被委任中國評劇院院長助理和影視部主任才重回戲曲創作行列。2012年,他被任命北京戲曲藝術職業學院院長,將一路遺灑的舞臺文本撿拾起來。
“戲曲文學創作是所有文學體裁中最難掌握駕馭的一種類型。既要考慮立意、結構、人物與情節,又要兼顧劇種、行當與舞臺,還要講究流派、韻轍與聲腔;劇種的文化地域性還帶來白話的差異,即便流播最廣的京劇,一個京白與韻白的區別運用,也使很多初學作者如墮入云里霧中。”劉侗將2002年后創作的小劇場京劇《昭王渡》《誰共白頭吟》、京劇《清照伊人》《南海子》《圓明》《楊七娘》、獨幕京劇《琉璃趙》、京劇現代戲《中關村》、評劇現代戲《長霞》《桃花盛開的地方》等10部作品結集成冊,由北京出版社出版。“戲曲文學創作的過程是個尋找的過程。尋找的不僅僅是技巧。結集這本小冊中國十大戲曲劇種及其代表作,是為了總結,更是為了尋找。”
古老戲曲結合現代生活
新科技撬動了新時期的舞臺藝術,改變著舞臺表現的面貌,影響著戲曲舞臺藝術美學的樹立。“舞臺上一桌二椅,傳統形態的戲曲是先輩們積累下的藝術結晶,不能輕易否定,但是也不意味一成不變,不可突破。”劉侗認為,把古老的戲曲形式與嶄新的現代和當代社會生活結合起來,是戲曲在新時期創造性傳承發展的一項重要任務中國十大戲曲劇種及其代表作,是戲曲劇種生命力的重要表現。
近日,國家大劇院上演的新編昆曲現代戲《風雪夜歸人》將昆曲的傳統聲腔魅力與探索現代戲劇人物形體表演為主的現代程式有機結合,塑造了一組鮮活的現代社會人物群像。劉侗在撰寫的劇評中談到,發源于14世紀蘇州太倉碼頭的昆曲是中國最古老的劇種之一。它婉轉華麗的聲腔、儒雅而抑揚頓挫的念白、細膩的身段與做打表演,都與古代故事相得益彰,如影隨形,水乳交融。但這應該僅僅是昆曲的一種形態。它還應該有另一種形態展現在我們眼前,那就是昆曲現代戲。古代創立的昆曲是為古代觀眾服務的,古代的觀眾已去,古代的昆曲依舊可以為當代觀眾所欣賞,但是這樣的欣賞要建立在當代觀眾的審美趣味和審美要求上。昆曲現代戲拓展了昆曲創作題材的領域和范疇,拉近了故事題材與當下觀眾的視覺與生活距離,生動并衍化了昆曲。昆曲現代戲創作是昆曲藝術不斷自我更新完善發展的一種必然存在。戲曲藝術也要遵循事物發展的規律,放棄發展和革新,意味著放棄未來。昆曲編創現代戲,必須依據所創故事與人物,創造新的表演手段,建立新的美學范式,不能舊瓶裝新酒,從而實現內容與形式的高度統一。
戲曲從未停止創新
“戲曲藝術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成熟于不斷創造、不斷革新的藝術過程中。漫長發展中,戲曲從來沒有停止過創新。”劉侗認為,新劇目創作歷來是劇種劇藝發展的動力。從中華戲曲之源的秦漢樂舞、俳優和百戲,到21世紀躋身聯合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京劇,中華戲曲藝術歷經兩千多年的演變與革新,印證了創作是其發展的不二推動力。時至今日,新劇目創作仍然是戲曲舞臺藝術活動中非常重要的一項內容。但是,新劇目創作的現狀喜憂參半,完成創作投入市場卻喝彩寥寥演出難以為繼的新劇目屢見不鮮。
“新劇目創作須尊重傳統、繼承傳統,以傳統為基礎創新發展。”劉侗舉例,京劇的劇目建設、表演體系經過大浪淘沙般的洗滌與錘煉后,逐漸形成自己的特點。如,使劇目的文學性與表演性相互結合、加強劇本中的動作性;以表演為中心,重視京劇表演藝術流派的特點和風格;合理強化京劇樂隊的功能、充分發揮京劇音樂的表現力;使舞臺布景美術、角色的服裝造型與演員的表演有機協調地結合,富有表現力。這是京劇的特點,也是很多傳統戲曲藝術的基本特點和基本美學原則。京劇是以表演為主體的綜合性舞臺藝術,忽視或弱化了演員表演的重要性,將對京劇藝術有害無益。只有熟悉、尊重并結合了京劇藝術的劇目特點、音樂特點和表演特點,才能夠駕輕就熟地創作出賞心悅目的佳品,這樣的創作才有益京劇的健康發展。
“北京是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擁有全國最好的文藝隊伍、藝術教育資源。北京深厚的文化底蘊,開明包容的態度,吸納、滋養著舞臺藝術,但是創作力量仍然非常薄弱。”劉侗介紹中國十大戲曲劇種及其代表作,2017年,文化部發布全國地方戲曲劇種普查成果中,北京地區現有劇種8個,戲曲演出團體58個,其中包括國辦團體和民營團體,從業人數達2.8萬多人。而表演團體中擁有高級職稱的編劇4人、導演5人。創作力量薄弱,創新后勁不足。培養創作隊伍是當務之急,挖掘有潛質的青年人才,搭建平臺,幫助他們成長,為舞臺藝術的繁榮,持續創作優秀的原創作品。“中國戲曲是獨步于世界舞臺藝術之林的奇葩。中國戲曲有輝煌的過去,也應該有燦爛未來。中國戲曲應該有未來的戲曲,有未來的戲曲文學。”劉侗說。
- THE END -
歡迎關注《音樂周報》
快手、抖音賬號
近期熱門文章
免責聲明:本文系轉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旨在傳遞信息,不代表本站的觀點和立場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如果來源標注有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或者其他問題不想在本站發布,來信即刪。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資源內容,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采集網絡資源。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系本站刪除。